春节期间,中文媒体热播广州陈小平用疟疾治疗癌症的新闻。有人欣喜若狂,“厉害了,我的神医”;有人若信若疑,“有最好,不过不像真的”;有人嗤之以鼻,“骗子又来了”。“不能为骗子站台”的声音与“支持神医”的意见此起彼落。
《赛先生》发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独家撰文,不用标语口号,摆事实、讲道理,仔细剖析,与读者共享,由读者自行判断这是合理探索的一步,还是一次低水平糊弄甚至欺骗。
撰文
王立铭
这几天,有一个来自科学界的新闻刷屏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陈小平研究员(下文均称陈小平),在中科院SELF论坛一场公开演讲里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利用疟原虫成功治疗晚期癌症患者。脑洞这么大的研究思路,又是如此重要的临床进展,网友们的评论也是花式赞美和支持。
如果你还没来得及看视频,我先帮助你简单总结一下相关的内容:
陈小平在早年学习期间,偶然发现世界范围内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的地理分布图,似乎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萌生了“疟疾也许能治癌”的初步想法;
后来,他们团队在小鼠模型中研究发现,引发疟疾的疟原虫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而且还研究了背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小鼠的免疫系统机能;
过去两年,医院开始了利用疟原虫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试验。在演讲公开的十个病人的数据里,有五个“有效果“,两个“好像已经治好了”,成效可喜。
这么看是不是确实很靠谱?很激动人心?八竿子打不着的疟疾和癌症居然有着隐秘的关系,一位中国科学家借此产生了一个天外飞仙的抗癌思路,还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个思路居然还暗合“以毒攻毒”的古老智慧!
请容我说一句,
且慢。
在急忙欢欣鼓舞,甚至急忙前往寻医问药之前,我想,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值得先考虑下。我会花点时间,给你慢慢道来。
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看看陈小平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是牢靠。
也就是说,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真的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么?
我看到,陈小平的演讲当中,用了这么一张图,来说明两者的负相关关系。
初看好像合理,左边图里颜色深的部分(也就是疟疾高发地区),往往在右边图里比较浅(癌症死亡率低)——特别看非洲、中东、印度那里,对比非常醒目。
好像确实疟疾发病率高的地方,癌症死亡率低!
但是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说,陈小平的演讲,用了一张假图。
右边这个图我不知道本来是什么用途,但它偏偏完全不可能是癌症死亡率图。图上的颜色深浅也根本不代表癌症死亡率的高低(其实你放大看看就能看到,它代表的是20个不同的世界区域的划分)
请注意,全世界范围内,美欧澳那几个地方确实是癌症高发的热点区域(这主要是受人均寿命提高的影响,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快速上升)。但是考虑到这些国家医疗水平的因素,癌症死亡率远远不是全球最高的。
作为证据,下图是我找到的年全球癌症死亡率(年龄矫正后的数据,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你自己可以看看和陈小平用的图,区别有多大。
从这个信息出发,我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陈小平研究的最初开端,很可能是一个读图错误,一个历史的误会……
不过,话说回来,演讲用了一个完全错误的图,是不是就一定说明,陈小平所说的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的负相关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呢?
倒也不能。严谨起见,我去阅读了陈小平年发表的论文(QinLetalInfectAgentCancer)。他在演讲中提到过这个研究,认为这项统计学研究证明了两者之间的负相关性。
简单来说,上面这个表格呈现的是五十多个国家当中,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没有负相关。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如果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那癌症死亡率是不是持续上升,或者反过来。
顺便说一句,这个比较方法,其实比陈小平演讲中提到的,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疟疾发病率/癌症死亡率的办法,要更可靠一些。因为相对来说,这个方法更好的控制了不同国家制度风俗卫生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还要澄清一下很多人的一个误解。陈小平的研究确实使用了年龄矫正过的癌症死亡率数据,已经排除了因为某些国家卫生和经济发展落后、疟疾发病率高、人均寿命低,所以相应的癌症死亡率也低的可能性。
但结论如何呢?
整体而言,两个趋势之间的负相关性是非常微弱的。疟疾发病率变成原来的2倍,癌症发病率只会降低10%左右;疟疾发病率就算是上升10倍(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如果),癌症发病率降低到原来的60%多。两个数值分别取对数之后计算,就得到了上图所示的约-0.2的回归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可以查阅论文内容)。
但是请注意,有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我们是必须考虑在内的:
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抗疟疾药物,比如奎宁和青蒿素的使用自然也更加广泛。而一直有人猜测这两种药物可能本身就有抗癌效果,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可以参考这个新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