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肠肿瘤
结肠肿瘤
小肠肿瘤
小肠出血症状
大肠肿瘤症状
结肠肿瘤症状

名医讲堂丨蔡三军教授这种发病率排名世界第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如今,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成为极为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在全世界排在第3位,在中国排第4位,在上海,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位列第2位。

来源:医院大肠癌为什么高发?

上海市流行病学资料较为完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年,上海市区的大肠癌发病率是8.7/10万,但是到了年,上海市大肠癌男性的发病率约为61/10万,女性约为49/10万,已经超过了大肠癌在美国的发病率。放眼全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增长至约27/10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过去,我们总认为大肠癌是欧美地区高发肿瘤、中国低发肿瘤,为什么如今会这样?主要有3个原因:

饮食结构改变

首先,我们的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饮食以蔬菜为主,处于低蛋白,低脂肪的水平,因此大肠癌发病率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非常明显,以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为主,同时运动减少,肥胖的概率增加,这些都促进了大肠癌发病率的增长。

期望寿命增加

其次,我们期望寿命有了显著增加,全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为76岁左右,而上海已经达82岁。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系统功能却在逐步退化,每一个器官受到各种致癌因素、污染因素的影响的时间越长,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大。就像一辆汽车,使用时间越久,每个零件的磨损老化程度越高,随时会有“罢工”的可能。从年龄上看,大肠癌的发病率在50岁到80岁之间,呈现翻倍式的增长。比方说,50岁时,大肠癌的发病率如果为50/10万,60岁时的发病率就会达到/10万……以此类推,因此人的寿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检测手段日趋完善

第三,针对大肠癌的检测手段趋于完善。过去发现大肠癌的途径是摸到肿块,然后再进行灌肠检查。如今,我们有了肠镜及CT等各种高精度的影像检查设备,肠道内任何一个小小肿瘤都“难逃法眼”,检出率显著增长,从而导致发病率数据的增加。当然,撇开“数据支持”,大肠癌发病率的确是呈现上升趋势。

大肠癌,防治

大肠癌的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能防,当然好,如果防不了,能早期发现,也可以。但如今我们花了更多精力去“治”,“防”却做得不够。

如果大肠癌患者在Ⅰ期就被及时诊断出来,5年生存率约为90%~95%,如果在Ⅱ期被诊断,5年生存率约为80%~85%,所以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肠癌的预后效果非常好。

在肿瘤里面有一个“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就是从病因方面进行干预,避免恶性肿瘤的发生,这也是癌症预防的最高境界。但要真正做到却很困难,首先,肿瘤是在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很难做到实时控制、检测。第二,我们并没有找到肿瘤发生的确切病因,更没有明确的手段去阻断病因。二级预防就是“三早”,即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个概念在大肠癌的诊治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人群的筛查、普查,从而早期发现肿瘤,这也已经被全世界认可。上世纪80年代,不少欧美国家就逐渐开展了大肠癌的筛查工作,以美国为代表,大肠癌筛查率在适龄人群中已经达到66%~70%,这对肠癌早诊的贡献率非常大。三级预防指患者已经被确诊为肠癌,我们需要在临床上进行正确而规范的处理,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

三级预防在肠癌的发生、预防和控制方面有多大的意义呢?

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对整个大肠癌的防治格局起到深远影响。这篇文章调查了20年来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情况:美国的大肠癌发病率从66/10万降到45/10万,大约降低了30%;死亡率从28.4/10万下降至17.1/10万,降低了约40%,调查结果还显示:连续20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会下降近3%。这篇文章后面也进行一些归因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呢?最后发现,一级预防所起的作用超过35%,二级预防所起作用超过53%,而所谓临床上最好的治疗——即三级预防,仅起到不足12%的作用。这对从事大肠癌防治的医生和疾控中心的人都是极大的启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大肠癌防治工作的重点。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得知,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大肠癌筛查普查的工作,并且成效显著。再看国内,年,上海科委一个重大的临床项目里的1个子课题,就是在上海市区范围内进行大肠癌社区筛查的研究,这个研究由医院和上海疾控中心联合主导,在人数为10万人的社区中,通过筛查普查发现了更多的早期肠癌、癌前病变,早期大肠癌患者一般只需进行手术,无需再放化疗,5年生存率超过90%;而癌前病变经过处理则可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概率。

总体而言,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降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年,上海市把大肠癌的筛查为一个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目标是对万上海适龄人群进行筛查普查,目前这个工作已经开展3年多,已经完成了约万人的筛查普查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癌前病变和早期肠癌。在筛查中发现的多名大肠癌患者中,有约52%处于大肠癌Ⅰ期,而在临床上这个数据仅有10%左右。同时,还将普查中发现的1万多个大肠腺瘤、大肠息肉的病例进行了及时的处理。这项工作显著降低了这部分人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年,上海市已经将大肠癌普查筛查工作作为市政府的实施项目,上海大肠癌的流行病数据将更为严谨,对防治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此外,天津、广东、浙江等省市内的部分地区也都在进行大肠癌的筛查工作。

理性造瘘,胜过盲目保肛

低位、中低位直肠癌保肛的问题,一直是大肠癌诊治的难点,因为这对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大。如果不能保肛要进行造瘘,就要在患者的肚子上贴一个袋子,作为“人工肛门”,这让不少患者产生担心、畏惧、抗拒的心理。

就此我想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进行造瘘?如果肿瘤距离肛门在6cm以下,通常需要进行造瘘手术,因为切除肿瘤,不是贴着肿瘤边缘来切,而是需要一个比较广泛的手术切除范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局部复发率。第二,所谓“保肛”,需要保留的是肛门的功能,如果单纯为了保住肛门,而失去了其本身的功能,那还不如使用造瘘——在肚子上贴一个袋子,及时更换,生活质量并不见得会受太大影响。

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保肛,什么样的患者需要造瘘?需要依据哪些因素判断呢?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决定:如肿瘤的大小、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的部位、肿瘤有没有外侵,患者胖瘦程度、骨盆情况,包括医生的技术水平……都会影响我们对于保肛与否的判断。对于医生而言,这个患者能不能保肛?保肛之后对预后效果有没有影响?都需要去综合考虑,才能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很多患者误认为:保肛很难,需要医生努力才能做到。其实保肛手术比肛门改道手术要容易得多,要做哪种术式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情况。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我们刚刚提到,造瘘后只要每天更换或清洁一次袋子,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不大,造瘘对患者产生的更多是来自精神层面的负担,觉得身上挂了一个袋子,就一辈子摆脱不了患病这个事实。因此,一些患者明明没有条件保肛,还硬要保留没有功能肛门,生活质量反而更差,医院进行造瘘手术。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请相信医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造瘘患者一样可以参加工作、投入到社会活动中。

晚期大肠癌患者:让痛苦少一点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其实大肠癌中期的患者多数是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患者,大多是大肠癌Ⅳ期的患者,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治愈,而是如何尽可能延长其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在这样的治疗中,基本不会讨论5年生存率,而是“中位生存时间”。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两年到两年半。

在这两年到两年半中,如何能缓解患者的病情,并使其获得较好生存质量呢?主要是通过姑息化疗,也有部分使用放射治疗,还有部分患者通过手术来缓解疾病情况。我们希望患者是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活着,而不是痛苦地插着管子活着。这些都需要医生依据社会资源、患者身体状况、经济情况、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情况来权衡。没有质量、痛苦的生存,再长也是痛苦,不仅是患者的痛苦,也是家人、社会、医疗体系的痛苦。只有意识清醒、痛苦较少的生存,才是值得延长的。

蔡三军教授简介

蔡三军医院大肠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医院大肠癌多学科协作组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及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常委、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CSCO肿瘤营养协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中国胃肠肿瘤管理项目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医生委员会常委、美国临床肿瘤指南(NCCN)中国版专家委员会委员、NCCN大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外科执笔人

主要从事结直肠癌等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研究。致力于推广结直肠肿瘤治疗的规范化和微创化。对大肠癌的诊治方面的各种治疗方式、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有较深的理解,形成了国内最好的的大肠癌MDT队伍,积极推动了国内大肠癌的规范性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

欢迎投稿至小编邮箱:yjy

medtap.cn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易加医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changzhongliu.com/dczlzz/5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