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门诊
合理用药
热点聚焦
手术日
医学史
热点聚焦为您专业评析
按国家科技进步奖。划重点——
在刚刚揭晓的年度国家科技奖中,由上海交医院房静远教授领衔的《胃肠癌预警、预防和发生中的新发现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胃癌和大肠癌(即结直肠癌)高居全球肿瘤发病率的前五位,且在我国早期诊断率低,进展期患者病死率高、化疗耐药复发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10%。因此,对其发生发展的预警和预防至关重要。据介绍,房静远团队的项目,首次揭秘了大肠癌化疗耐药中的肠道菌群“预警”标志物,首次证明了我国人群中低膳食纤维是大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该项研究为大肠癌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大肠癌高危因素——低膳食纤维!大肠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20%的大肠癌发病原因中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但影响大肠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还是环境,例如肠道稳态、饮食结构、烟酒嗜好等。
其中,膳食因素与大肠癌的关系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有科学报道认为大肠癌发病原因的80%可归结于饮食因素,而膳食纤维(dietaryfiber)摄入的多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次研究中,房静远项目组发现,低膳食纤维导致粪便低丁酸盐,提示进展性腺瘤发生的高风险,从而首次证明了我国人群中低膳食纤维是大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
这种肠道菌群能预警!年7月,房静远项目组在国际知名期刊《细胞》上原创发文,通过3组临床队列研究,首次证明了肠癌手术标本高丰度具核梭杆菌“预警”化疗(5-fu和奥沙利铂)耐药、易复发及差预后,提示肠道菌群的潜在治疗靶点作用,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强烈反响。
简单来说,对于已经罹患大肠癌的患者,未来通过对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的具核梭杆菌进行检测,即可预先评估相关化疗用药与复发风险的趋势。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团队牵头的多中心研究,证明了早期大肠腺瘤阶段粪便中共生梭菌丰度即明显高于对照组。
房静远据此认为,如联合应用癌胚抗原(cea)和粪便隐血试验,则该菌丰度早期预警大肠肿瘤效果更佳,这也是易于推广的方式,各基层医疗机构也可通过相关筛查,尽早通过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预警大肠腺瘤的发生,帮助百姓及早诊断。
每天1毫克叶酸可预防!从正常人群到癌前预警再到癌症,房静远团队在本次研究中不仅针对后两阶段进行了针对性突破性研究,更率先将如何在正常人群中预防胃肠癌纳入研究的重点。
在大样本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试验中,房静远团队证实了大肠癌预防中的可能预防靶点:每天1毫克叶酸摄入可预防腺瘤的初次发生(即一级预防),对大众而言,通过合理膳食或少量维生素补充即可,经济有效且易操作。其机理,与DNA甲基化的维持有关。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穆尔斯癌症中心主任、《癌症预防研究》期刊主编scottm.lippman博士曾如此评价,“该研究证明叶酸可预防腺瘤初次发生,且基础叶酸水平较低者预防效果更佳,显示叶酸尽早应用具有预防价值。”
哪些萎缩性胃炎易癌变?萎缩性胃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非常担心:胃炎是否会发展为胃癌?房静远团队通过多中心研究,首次提出了“胃龄”的概念。
胃龄,顾名思义就是胃的年龄。
房静远解释说,比如正常超过45岁的人,做胃镜检查时可发现萎缩性胃炎,超过55岁的人也不难看到肠上皮化生,这是胃黏膜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但是,现在胃镜检查时,可发现某些30多岁的人竟然患有萎缩性胃炎,甚至出现肠上皮化生,其“胃龄”已经有50多岁。
胃龄的老化是年轻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的,经常吃快餐、油炸食品、喝咖啡、巧克力、腌制食物、抽烟喝酒、滥用药物,少吃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很大,引起胆汁返流,胆汁长期刺激胃黏膜。还有经常在外聚餐也增加了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机会,共同影响导致胃黏膜的老化。再加上有的有家族病史,就有可能引发癌前病变。
种膳食纤维含量最高的食物·END·
冷静
专业
关键时刻派用场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